当前位置:关于欧林 > 公司新闻 > 行业资讯
分享:

专利过期不是原研末日

2012-04-12

来源:医药经济报2012年3月21日A06版

http://www.yyjjb.com/html/2012-03/21/content_163675.htm


随着产品线的老化,外企产品不断面临仿制药的挑战,在这个过程中,外企何去何从?如何保证在不断扩张销售队伍的前提下,产生足够的性价比,这是每个外企都需要考量的问题,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?


首先看药物类别,如果是涉及严重疾病或急症的救命药,即使有诸多仿制药竞争,原研药的基本优势还是存在的。医生下意识地认为,品牌药的疗效优于仿制药,在关键时刻,还是会首先想到原研药。以默沙东公司的泰能为例,过去6年,泰能的复合年均增长率(CAGR)达到了18%,RDPAC(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)的数据显示,去年泰能的出厂价达到9亿元规模,按照医院零售价计算依据超过10亿元。

那么,不涉及生死攸关的药物如何和仿制药竞争呢?

仿制药上市后,一般的厂商会选择降价应对仿制药的低价竞争。根据各公司财务报表,生产成本最多占20%的销售额,营销成本和研发才是大头。从财务来看,营销成本是可以减少的,研发支出是已经产生的,如果能有效减少可变成本的支出,降价也不见得不赚钱。如果价格降到一定程度,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,还可大大增加药物的覆盖(包括农村卫生室、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)。根据RDPAC的数据,截至2011年,阿司匹林已经超过10亿元出厂价的规模,过去6年的CAGR达到44%,这是一个很好的应对仿制药竞争的案例。

再来看另一个case,中国的靶向药物,比如治疗肺癌的特罗凯、易瑞沙都实行了购买5~6个月赠送后续治疗的推广活动,我们的原研药能否使用该策略呢?辉瑞立普妥专利到期后,在美国做了个推广,前6个月按照原价购买,第7个月开始按照接近仿制药的价格向老病人销售,对于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既往销售额超1000亿美元的老药,相信辉瑞在成本控制上会优于仿制药公司,只是不能再多赚超额利润,而要进入薄利多销的状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就算出现了账面亏损,也不见得真的亏损。有些药物是进口的,比如中国的零售价是100元,中国的公司进货价可能是70元,如果国产仿制药是50元,那么我们把价格降到60元就亏了10元。但是,要考虑的是,中国的分公司用70元买进的时候,总公司可能已经赚了50元(假设生产成本是20元),而且中国区如果亏损的话,还能减少企业的所得税。不能说,这个生意一定不能做,对吧?!

跳出过期原研药的范围,从公司层面来看,公司是不是有同一个产品线上的后续产品,比如不同剂型的(缓释或控释),疗效或副作用更好的新产品弥补同一个产品线的损失。当然,如果没有一条完整的产品线,仅仅是一些零散的药物,也可以考虑售出这个产品在某个国家的销售,集中精力做其他产品。

无论如何,笔者认为,仿制药的竞争是必然的,毕竟各国都在削减医保支出并控制预算。跨国公司一定要考虑仿制药的影响,而且,在过期前想尽办法延长期限,到期后,或者干脆做低价广覆盖,或者干脆撤离低价市场。

开源节流,跨国公司还是应该把目光聚焦在生物药、专科药等领域,看看全球销售过40亿美元的修美乐、赫赛汀、美罗华和安维汀,谁能决胜千里,谁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。原研药已经为公司做出了足够的贡献,仿制药的竞争是迫使公司做出创新与改进的催化剂,不要悲观,应该将此作为变革的动力。

上一条:生物制药外包的后黄金十年下一条:GMP认证之道在“舍得”